十年爱心长跑 | 先心病救助,我从未止步
救助心声 >> 医务社工篇
作者来自河北省儿童医院,文章如人,言语朴实,满是她十年间一线救助工作的真情感触。她和她所在的团队,多年来努力帮助基金会,为无数身处困境的患儿和家庭带去及时的帮助。还多次热心组织患儿家庭并带队,跨越千里参加基金会举办的夏令营活动,让无数河北地区的孩子受益。
我投身先心病患儿救助工作,转瞬已近十个年头。这十年间,我走进了无数个家庭,这段经历让我感触颇多。
当家长们得知孩子患有先心病的那一刻,犹如晴天霹雳。对疾病的认知匮乏,对手术预后的重重担忧,医院里陌生的环境,孩子因不适而哭闹不止,治疗费用的压力,四处奔走借钱又屡屡碰壁的焦虑,还有不得不将孩子留在家里托人照看时的牵绊与担心……这所有的难题,如同突如其来的黑夜,将他们紧紧笼罩,喘不过气来。
犹记得那对来自邯郸农村的夫妻,家中育有三个孩子,孩子爸爸腿部残疾,家庭生活本就举步维艰。此次老三住院,无奈只能把另外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照料。在医院的日子里,为节省开支,这对夫妻一日三餐仅靠馒头就咸菜果腹。
孩子手术后,孩子爸爸匆匆赶回老家照顾另外两个孩子,孩子妈妈则日夜守在监护室门口,她眼含担忧,轻声说道:“孩子长这么大,这是头一回离开我,我实在放心不下,回家也待不住。这里离孩子最近,待在这儿,我心里踏实。而且这样还能省下住宿费和交通费,省下来的钱可以给孩子买点好吃的。”
看着睡在走廊椅子上疲惫不堪的孩子妈妈,我心中满是酸涩,也不断思索:到底怎样做,才能帮助他们缓解焦虑,让他们鼓起勇气积极面对困境,平稳度过难关?在与这些家庭一次次的深度接触中,我不断感悟,也在持续沉淀。
幸运的是,珍惜生命基金会为先心病患儿带来了新的曙光,在基金的资助和社保报销后,许多家庭最终实现了手术费用零自付,即便自付金额较大未能实现的家庭,压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。这不仅让这些家庭避免了因病致困,更重新燃气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希望。
身为基金会与先心病患儿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,我竭尽所能为这些患儿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,耐心地帮他们了解救助条件、申请流程,细致地指导他们准备申请资料。带着温暖,怀着耐心与爱心,努力将患儿和家属的煎熬一点点转化为希望,让痛苦渐渐消散。
在这艰难的时刻,我愿化作夜空中的一束微弱星光,为身处黑暗的孩子和家长们,送去哪怕一丝光亮与慰藉。
每一次帮助家属获得基金会资助,就是为这个家庭注入新的动力与希望,让他们能尽快回归正常生活,让孩子顺利融入社会。于我而言,工作中最开心、最满足的时刻,莫过于看到患儿出院以及前来复查的时候。
看着曾经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如今康复如初,像正常孩子那般健康快乐地成长,家属们脸上绽放出满意又幸福的笑容,我内心满是欣慰。那一刻,我深切地觉得,所有付出的努力与艰辛都是值得的,这也更加激励着我要以更饱满的热情、更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,为他们提供更优质、更贴心的服务。
这些曾受过帮助的家庭,心怀感恩。每次来复查,他们不仅真诚表达对基金会的感激之情,还有家庭会主动询问自己能为基金会做些什么。有几个家庭状况逐渐好转的家庭,甚至主动带着钱款来到医院,希望能帮助那些仍在住院、经济身处困难的家庭。
其中,玲玲妈妈的举动最令我心生敬佩。在家庭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后,她省吃俭用,每个月雷打不动地省下一百元。等攒够一千元,便立刻汇到医院。她朴实地说道:“我想帮那些正在经历和我们当初一样难的家人们,让他们也能早日走出困境。”这些年,玲玲妈妈陆陆续续一共汇来了6700元。这份爱心,温暖了其他深陷黑夜、苦苦挣扎的家庭。
我惊喜地发现,爱的种子已在这些家庭中生根发芽,并在不经意间悄然传播,逐渐形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善念生态。当每一个曾被光照亮的家庭化作新的光源,这份温暖与善意终将照亮更多在黑夜中艰难前行的人。这份以生命影响生命、以爱心传递爱心的奇迹,正是人间最动人的光芒。
这些温暖的反馈,让我深受感动,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念。
本文作者 张振影 女士
河北省儿童医院心外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