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的几篇日记(珍惜生命基金会随笔)
【编者按】
医务工作者是最深度接触患儿家庭的人,他们目睹各种不幸,困境中各种人性的光辉,和对血亲的那份坚韧和在所不惜的爱。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救助项目的关爱和温暖送达每个孩子和家庭,也见证了他们脱离困境的美好。
日记一 救助随笔
很多人都觉得2020年开年就充满了挑战,更何况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孩子呢?徐鱼淼小朋友在今年一月份出生的时候,就因为重度窒息与贫血进入了ICU,而现在,她正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,又躺进了心脏外科的病房里。
“其实我已经快扛不住了,但是我还是想让她能茁壮成长,看一看这个世界。”徐鱼淼的父亲说。这是一位年轻的父亲,也是一家六口的顶梁柱。因为孩子患病,妈妈需要在医院时时刻刻照顾着,所以,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这位瘦小的父亲身上。不仅鱼淼的治疗急需用钱,鱼淼的奶奶因为股骨头坏
死做了手术,现在依然依靠助行器行走,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;鱼淼的爷爷因为意外腿部骨折,原本还能贴补家用的爷爷只能待在家里,有时还需要他人照顾。当说到鱼淼的妈妈,父亲的眼神里终于流露出了一丝幸福的模样:“她妈妈是一个特别好的人,结婚的时候知道我家里困难也不嫌弃,现在一直也照顾着孩子。
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珍惜,每一个生命都有权利选择来这世界上看上一看。鱼淼一家只是遇到了家庭生命历程的一个劫难,而此时珍惜生命基金会伸出来了援助之手,只要能够跨过去,一家人又能迎来崭新的明天。盛夏已至,好事将发,就让我们期待着鱼淼康复的那天,期待着她能看到精彩的大千世界!
本篇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心脏外科 孟兵医生(右三)
日记二 年轻母亲的担当与爱
在刚刚踏入社工专业的时候,心理学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原生家庭的特质具有传承性。”意思是人在原生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非常深远,以至于去影响后代。这也应和了时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话:幸运的人生一生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一生则需要用一生治愈童年。
但是这句话还有下半句,了解原生家庭,不是为了嫉恨过去与推卸责任,把自己人生的不幸归结到上一辈人的身上,人生的路很长,你可以用很长时间去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带来的苦难与影响。
王羽菲一家并没有富裕的生活,残破的土屋让久居城市的人很难想象,在我国北方仍然有这样的居住环境。除了经济压力以外,羽菲一家也承受着巨大的来自亲人的压力,而当羽菲一家听到患病的消息时,却选择了来到北京进行治疗。
“女儿是我的念想。”羽菲妈妈说,这位94年的母亲与我年龄相仿,但是却散发着更强大的为母则刚的力量,这力量让她选择为羽菲提供一个健康的人生,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。
在我国偏远地区,仍有很多女性无法享受良好的生活与教育,她们囿于一方天地,她们将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的小家庭,然而这一群女性,因为成为妻子,因为成为母亲,得以慢慢将力量回溯于自身,形成了一种别样的、无法用学历与金钱衡量的女性力量。这种女性力量是以爱和血缘为底色的。
我们能做的只是去体会那种在所不惜的爱,但是现实的治疗费用是无法逃避的问题,此时珍惜生命基金会及时伸出了援手,对羽菲一家进行了救治,手术成功手术顺利出院,就让我们期待着,羽菲能够拥有正常而健康的童年,羽菲妈妈也终会活出自己的幸福人生,用爱改写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。
本篇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丁柳社工
日记三 生而向阳,向阳而生
“每个人都拥有一次生的机会。”张伊鸣的妈妈,一位娇小而透着干练的南方女性这样说。
诚然,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,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在砖石悬崖中开出灿烂的花朵。小伊鸣一出生,似乎就注定了她不能与其他小朋友一样健康地长大,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,让她承受着小小年纪无法承受的痛苦。
“我们不怕命运的坎坷,我们在疫情期间也见证了生离死别,但是我们仍然珍惜生的可贵。”在疫情期间,看病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,尤其是儿科疾病,但是小伊鸣的父母仍然坚定地将她带到了医院接受治疗,只为给她一丝生命的希望。家庭的变故与环境的恶劣,仍然不能抵挡一家人对于新生命热切的盼望。父母哪怕负债累累、每日奔波辛劳,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双手,为小伊鸣托举出一片新的天空。在得知了小伊鸣家里的情况后,珍惜生命基金会给与了必要的帮助,让小伊鸣一家顺利的度过了这一关。
温室里生长的花朵虽然娇艳,但缺少了野蛮生长的生命力;在悬崖峭壁长大的幼苗,虽然生活不易,却能在夹缝中汲取阳光,在暴风中感受甘露,在万物生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就让我们祝愿小伊鸣能够早日康复,做一棵山中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!
本篇作者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乔踔社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