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越3000公里的救心行动 | 17名西藏昌都先心患儿在闽重获“心”生

10月13日,受基金会资助的19名来自西藏昌都的先心病患儿,于多方力量协同助力下顺利前往福建省儿童医院接受手术治疗。如今,孩子们已开始陆续出院,带着重获健康的心脏,返回雪域高原。
“我想祝所有帮助我的叔叔阿姨健健康康,万事如意”,10 岁的藏族女孩央金(化名)捧着崭新的书包,红扑扑的脸颊上绽满灿烂的笑容。一周前,她在手术台上迎来了 “重生”—— 那颗曾因先天性心脏病连走路都气喘的小心脏,被顺利 “修复”。

这句稚嫩而真挚的祝福,是对所有参与 “爱在昌都,情暖童心” 西藏先心病救治项目的医护人员最珍贵的回报,也是珍惜生命基金会持续支持该项目的最大动力。
10月13日,与央金一同从西藏昌都前往福建省儿童医院的,还有18名先心病患儿,其中最小的仅2个月大。目前,这其中17名孩子已在闽沪专家联手救治下顺利完成手术,带着健康的小心脏踏上归途,其余患儿也将在近日顺利返回雪域高原。

先心病在西藏等高海拔地区的发病率,一直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如今,国家医保政策已为这些地区的家庭筑牢基础医疗保障网,但对当地孩子而言,地域的阻隔、语言的差异,能被及时发现病情并获得专业诊断及治疗,仍然是横亘在这些患病孩子眼前的难题。
而救助项目筛查团队的到来,恰好为这些家庭点亮了 “早发现、早治疗” 的希望之光 —— 筛查团队深入高原,让孩子的病情得以尽早被发现;同时,各方力量共同携手,打通了孩子们跨区域就医通道上的障碍。针对国家医保覆盖范围外的剩余医疗费用,珍惜生命基金会也同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正是这一多重保障机制,为这些患病儿童筑牢了及时救治的防线,也让他们得以拥有与同龄孩子一样向阳而生的平等权利。

四年来,救助项目团队与援藏医疗队携手奔走,翻越海拔数千米的高山,穿越广袤的草原河谷,累计筛查疑似患儿5000多人次,成功帮助52名患儿治愈并康复。如今,“给孩子治心脏”的健康意识,正在这些高原深处悄然扎根。
带着基金会的爱心,带着沪闽医疗的暖意,这场跨越3000公里的 “心” 接力仍在继续。珍惜生命基金会始终相信,在各方力量的并肩携手下,更多雪域孩童将拥有健康有力的心跳,在成长的路上跑得更稳、更远。

告别怯懦,带着健康心跳与阳光归乡

那趟从高原飞往福州的航班,为尼玛(化名)承载着一个沉重的秘密。这个秘密藏在他苍白的嘴唇间,藏在他脏旧衣衫的褶皱里,藏在他指甲缝的泥垢中——那是生活刻下的痕迹。
当其他孩子迅速打成一片时,尼玛却把自己缩成爷爷身边一个安静的影子。他低着头,全神贯注地玩弄着一个矿泉水瓶,仿佛那是他唯一熟悉且安全的世界。对于陌生人的问话,回答总是被压得很低、很短,旋即消散在空气中。这个一出生就被先天性心脏病与父母离弃双重阴影笼罩的孩子,在高原的风霜和敏感的内心共同作用下,活成了一株沉默怯懦的小草。
然而,爱与医术拥有重塑生命的力量。手术后,那个曾紧锁自我的尼玛不见了。取而代之的,是一个会主动串门、热情交朋友的阳光男孩。我们惊喜地发现,爱与安全感的注入,比手术刀更彻底地治愈了他。当他大声宣告“我太喜欢福州了!”时,我们明白,他喜欢的,是这片让他重获健康、温暖与快乐的土地。
临别时,他说:“我回去后会想你们的。”这句简单的告别,意味着这次跨越千里的旅程,为他带来的不仅是一颗健康的心脏,或更将是拥抱世界的勇气。

“爱心针筒” 传谢意

病房里,七岁的佳佳拿起画笔,在纸上画下了一个手持“爱心针筒”的护士,针筒里射出的光芒,正将一群名为“病痛”的小怪兽赶跑。
就在几天前,这个笑容像格桑花一样灿烂的汉藏小女儿,还无法尽情追逐她的舞蹈梦。来自四川的父亲和西藏昌都的母亲,给了她两个民族的血脉,也让她自幼背负了先天性心脏病的重担。我们初见她时,她两颊挂着标志性的高原红,汉语流利,活泼得像只小鹿。她会把矿泉水瓶顶在头顶,即兴跳起旋子,裙摆飞扬——但舞蹈总是戛然而止,随之而来的是急促的喘息,是梦想被病痛强行按下的暂停键。
她的家庭是建档立卡户,母亲身患残疾。为佳佳治病,对这个地处高原的家庭来说,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。
转机,来自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筛查。术后,虚弱的佳佳躺在病床上,却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轻松笑容。她小声地说:“谢谢医生叔叔,护士姐姐,还有李家杰爷爷的爱心帮助。我现在感觉可好了,以后可以自由自在地跳舞了。”
这幅画,就是她给出的最真挚的承诺。画里,赶走的是病痛;画外,升起的是孩子本该拥有的、无忧无虑的未来。


